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合肥龙虾”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合肥市第5个获此认证的特色产品,标志着合肥龙虾产业迈入品牌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01、知产赋能,七年耕耘终获“国字号”认证
2015年,首次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是首个以市级名义申请获批的地标商标,让“合肥龙虾”有了专属“身份证”。2018年,再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奠定产业标准化根基;此次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则是对“合肥龙虾”从生产规范、地域特色到文化内涵的全方位肯定。七年间,合肥市通过成立地标产品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工作,科学划定“合肥龙虾”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保护范围,系统开展地理标志特色资源的保护与挖掘培育工作。通过制定并推行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并构建全流程溯源体系,最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多维度严格审查,“合肥龙虾”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现从地方特产到国家名片的跨越升级。从2015年首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到2024年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合肥龙虾以“三次认证跃升”的扎实足迹,终以生态品质与文化底蕴赢得国家认可。
02、品质筑基,擦亮地理标志“金字招牌”
“合肥龙虾”生产地域范围——安徽省合肥市,其自然水域内具有的多样性地理条件以及丰富的水资源、动植物,为“合肥龙虾”的生长和特有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使得“合肥龙虾”拥有质好、肉肥、壳薄、味鲜等鲜明的地域特点。合肥因地制宜发展虾稻连作、虾稻轮作、稻虾共生等各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在龙虾产值保持稳定的同时,绿色生态、口感好、营养成分高的优质虾稻米持续畅销。目前全市虾稻基地基本实现了“1313”的目标,即年产1000斤优质水稻、300斤清水龙虾、实现产值10000元、纯收入3000元。如今,“合肥龙虾”早已跳出“夜市主角”的单一角色,蜕变为串联城乡的富民产业,截至2024年底,合肥稻虾综合种养面积125.2万亩,小龙虾产量12.7万吨,种养面积超万亩的乡镇35个,带动15万稻虾产业从业人员就业增收,真正实现“小龙虾”撬动“大产业”。从长丰造甲乡的万亩虾田到庐江县泥河镇的国家级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从合肥龙虾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到合肥龙虾地方标准,一条覆盖育种、养殖、加工、餐饮、文旅的全产业链已然成型。
03、持续发力,打造城市IP新名片
2002年,合肥宁国路龙虾大排档逐渐形成全市最早的特色龙虾美食街区,同年5月18日,首届中国·合肥龙虾节在此地举办,正式开启了品牌化之路,这场以“吃龙虾、喝啤酒、交朋友”为特色的夏日盛宴,已从地方性节庆跃升为全国知名的文化IP。如今,合肥龙虾建成省级以上龙虾加工企业3个、国家级1个,特色龙虾街区7条,龙虾餐饮店4000余家,成功创建5个国家级虾稻综合示范区(每县(市)1个),形成长丰造甲、庐江泥河等十大虾稻产业集群乡镇及阿胖龙虾、老谢龙虾等一批合肥龙虾大王。23年间,合肥龙虾品牌以“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模式不断创新,不仅带动龙虾养殖、餐饮、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更让“合肥龙虾”成为城市名片。近年来,通过“龙虾巴士”“龙虾高铁”等创意营销,以及电商直播、国际推介活动,合肥龙虾的文化魅力与商业价值持续提升。
手握地理标志“金字招牌”,合肥龙虾正开启更广阔的征程。下一步,合肥市市场监管局将持续助力“合肥龙虾”这一地标品牌的发展,以知识产权保护之力,守护匠心味道,赋能产业振兴,让这张“国字号”金名片闪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