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食品制假售假领域动作频频,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纷纷亮剑。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针对农村地区假冒伪劣食品问题,启动了为期10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严查严打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新疆市场监管局在全疆范围内征集农村地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违规线索,致力于保障农村地区人员的饮食安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部署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旨在净化农村食品安全消费环境。然而,尽管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食品制假售假现象依然屡禁不止,从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到假酒横行、仿大牌与“山寨”食品泛滥,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对正规食品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冲击。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多方协同、综合施策,才能守护好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乱象丛生:食品制假售假的多样表现
在市场中,“山寨”食品屡见不鲜。有消费者反映,“远看是金典牛奶,近看却发现是全典牛奶”“包装很类似,也是橙汁,名字却叫橙果粒”。这些“山寨”食品有的虽为合规厂家生产,但侵权嫌疑明显;有的则来自没有生产资质的小作坊,食品安全毫无保障。除了包装相似,一些食品甚至在名称上打起“擦边球”,比如将“咪喹莫特”变“咪奎莫特”,“安宫牛磺丸”冒充“安宫牛黄丸”,误导消费者。与此同时,假酒问题也十分突出。部分不法商家为了谋取暴利,用劣质酒甚至工业酒精勾兑假酒,严重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多重危害:侵蚀市场与健康的毒瘤
食品制假售假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在健康层面,许多“山寨”食品、假冒伪劣食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可能含有过量的添加剂、有害物质,甚至是过期变质的原料。消费者食用后,极易引发身体不适,如食物中毒、肠胃疾病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从市场秩序来看,制假售假行为严重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山寨”食品凭借低价策略和近似包装,侵占正品的市场份额,损害了正规食品企业的利益。一些正品企业为了维护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打假,增加了运营成本,阻碍了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此外,这种行为还破坏了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影响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应对:强化品牌保护与创新
面对食品制假售假的威胁,食品企业自身需要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要加强品牌建设与保护。企业应注重商标注册,构建全面的商标保护体系,不仅要注册核心商标,还要对相关类别、近似商标进行防御性注册,防止不法分子“搭便车”。同时,要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一旦发现侵权行为,及时采取法律行动,追究侵权者的责任。另一方面,持续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避免被仿制的关键。企业要加大在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独特的产品特性和高品质能够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使消费者更容易辨别正品与仿冒品。例如,一些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防伪技术,如二维码溯源、镭射防伪标签等,让消费者能够轻松识别产品真伪,也增加了制假者的造假难度。
政府发力:严格监管与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在维护企业品牌、打击食品制假售假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首先,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全链条的监管,增加检查频次,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等监管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充实监管力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加工经营、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实现对食品市场的精准监管。例如,通过对线上销售数据的分析,追溯“山寨”食品的销售商和生产商,掌握侵权主体和行为的相关证据。其次,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对食品造假者的处罚标准。对于严重的食品造假行为,不仅要加大罚款力度,吊销营业执照,还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形成有力的威慑。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创新,如设立品牌发展专项资金,对在品牌培育、创新研发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和补贴。
食品制假售假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食品企业不断强化自身品牌保护与创新能力,政府部门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政策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食品制假售假行为,让老百姓吃得放心,让正规食品企业能够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壮大,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推动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