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食品机械设备网>包装机械网>资讯列表>全面绿色转型·专家谈|“两新”加力政策释放消费需求 带动多领域增长

全面绿色转型·专家谈|“两新”加力政策释放消费需求 带动多领域增长

2024年09月14日 10:40:36 人气: 9509 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
  袁剑琴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政策仿真研究室副研究员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今年我国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政策抓手。
 
  在前期政策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推出“两新”加力政策,更大力度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
 
  下一步,随着有计划的消费和潜在消费加速释放,更大的潜力市场将被进一步激发。
 
  “原本燃油车补贴只有每辆7000元,现在提高到了1.5万元,这让我实实在在地省了一笔钱。”北京市市民李先生最近特别开心,他一直想把家里的旧车换掉。得知北京市提高了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后,他果断行动起来。
 
  北京的张女士也趁着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将家里老旧电器换成了新的节能产品。购买一级能效家电,可直接补贴产品售价的 20%,上限还提高到了2000元。
 
  近段时间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再次迎来积极的政策信号。
 
  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对外发布了《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加大设备更新支持力度、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两个方面明确了10项具体举措,并提出将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下简称“两新”)。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政策仿真研究室副研究员袁剑琴做客《中国经济微观察·专家谈》时表示,自“两新”加力政策实施以来,居民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有序释放,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成效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以旧换新政策促进了商品消费的稳步增长;其次,家电和家居产品的零售状况向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端的积极反应;最后,该政策还带动了汽车报废回收业务的大幅增长。
 
  袁剑琴介绍,《若干措施》的出台恰逢其时。消费品的以旧换新活动主要聚焦于三大领域:汽车以旧换新、家电产品以旧换新以及家装消费品的更新换代。
 
  袁剑琴表示,本次强化政策针对我国消费市场当前的新形势和新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大了对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支持力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扩大受支持的产品类别。将汽车报废更新和个人消费者乘用车置换更新,家电产品和电动自行车的以旧换新,以及旧房装修、厨卫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物品材料购置等项目,一并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支持范围,以此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持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二是提升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向地方安排15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自主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赋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权。同时,支持资金按照总体9:1的原则实行央地共担,以进一步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并促进政府、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协同合作,激发地方政府在政策实施中的主动性和企业落实政策的积极性。
 
  三是加大对重点领域的补贴力度。在家电以旧换新方面,个人消费者购买符合2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等8类家电产品时,将获得产品销售价格15%的补贴;若购买的是1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产品,则可额外获得5%的补贴。
 
  后续应如何进一步挖掘“两新”潜力?袁剑琴表示,我国目前主要家电品类的保有量已超过30亿台。在政策支持的8大类家电中,理论上的报废量接近4亿台。此外,新能源汽车和二手车市场的需求持续强劲。展望下半年,预计有计划的消费和潜在的消费需求将加速释放,这将为今年的消费增长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80407460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 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 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 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企业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